歐美假借環保 實行綠色壁壘

By admin - 时间: 星期二, 六月 15, 2010

撰文:盧思騁 前進工作室、曾任職綠色和平
欄名:GREEN FORUM
发表于:«香港經濟日報»
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轉眼就20周年了,聯合國大會決議,2012年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再辦峰會(即Rio+20)。5月底各國首次碰頭,就峰會之準備進行談判,筆者代表中國環保NGO,以正式觀察員身份,也參加了是次談判。

工業國減排未達標 被促檢討

根據聯合國去年底的決議案,2012年會議的目的為:「確保(各成員國)重申對可持續發展的政治承諾、就歷次可持續發展峰會的成果之落實進度和有待解決的 問題進行評估、以及處理新的和冒起中的挑戰。會議的焦點將包括下述主題: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窮的背景下的綠色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架構,該等主題將會在籌備過程中進一步討論和調整。」這是峰會的法理基石,也是各國在各取所需、爭鋒相對的論述資源。

這段生澀的文字,是典型的聯合國文牘,步步為營、雷池不越,除了是嚴謹法律語言作祟,更多是因為各國在談判中互不相讓,各持己見,再而咬文嚼字,勉強達成共識。對上文稍加分析,就可解讀出各國間的分歧。

首先是會議目的,有三點。其一是政治承諾,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就1992年以來的履約進度甚為不滿,其中包括西方工業國在《京都議定書》中就二氧化碳之 減排責任普遍未能達標,技術轉移和資金資助也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中的惠益共用議定進度緩慢,凡此種種,因此發展中國家堅持不單要「確保」、還必須「重申」承諾。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西方國家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政客焦頭爛額,滿腦子是刺激經濟、走出谷底,整天如坐針氈,能避免經濟崩盤,穩住政權不倒已算萬幸,那有時間回顧過去之承諾,檢討自己履約之不足;發展中國家當然鍥而不捨,在會議目的中提出要檢討進度,查找不足,是為目的之二。

諉責新興國 歐美轉移減排視綫

至於所謂「新的、冒起中的挑戰」,其實是西方國家暗指基礎四國(巴西、南非、中國、印度)等「冒起中的」經濟體,這些大型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和經濟崛起,為全球環境資源帶來的新挑戰。基礎四國崛起和環境影響固然是事實,惟歐美之意圖,多少是希望轉移視綫,在衡量減排責任時,以現時的、總體的排放,來取代累 計的、人均的排放,推諉於發展中國家,規避自身之歷史責任,淡化人均消費和生態足印遠超基礎四國之事實。

新的挑戰,自然也包括氣候變化,各國當年對其災難性威脅還未被充分認識,眼下氣候日益惡化,並有脫韁之勢,各國理應全力以赴,各盡所能。惟西方國家的策略,更多是藉新忘舊,強調新的挑戰以轉移對未履行承諾的視綫,欲以氣候蓋過可持續發展的整全(holistic)框架。

「綠色經濟」 未夠可持續發展

表面上簡單不過的會議目的,機關重重,暗藏殺機,會議主題亦不遑多讓,烽煙四起。西方國家欲藉綠色經濟這個新潮概念,綠化其老態龍鍾、停滯不前的生產體制,殺出金融海嘯,止衰退、保就業,本是無可口非。不過,在歐美等地的綠色經濟討論,經常提出邊境碳稅(border carbon tax)等混雜着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建議,奉環保之名,行綠色壁壘之實,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此十分敏感,認為西方國家過去以殖民掠奪他們資源,破壞其生態,其後西方去工業化,將工廠和污染轉移到窮國,現時要以綠色經濟進行新一輪產業升級,針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環境關稅,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不破壞生 態、更要豎立綠色馬主貞節牌坊,是不負責任和不平等的做法。

事實上,「綠色經濟」這個概念,與里約的「可持續發展」,表面上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後者包括了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支柱,強調三者間的平衡和相輔相成,提出改變發展模式。綠色經濟的提法,稍嫌狹窄,並且有只是表面綠化既有的、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之虞,忽略了社會平等,亦無視西方對窮國的歷史責任和國際義 務,所以發展中國家堅持「綠色經濟」需要在「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窮的背景下」討論。

第二主題為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架構,亦即聯合國下全球環境治理的機構職能和分工之檢討,各國對目前之架床疊屋和效率低下,皆有共識,惟其解決之道,仍有待商議。

由於南北分岐,互不信任,發展中國家恐怕發達國家以主題騎劫目的,以新挑戰洗脫舊承諾,以綠色經濟取消可持續發展,所以加了一句「該等主題將會在籌備過程中進一步討論和調整」,務使談判大門開趟,保持主動。短短一段文字,同床異夢,各懷鬼胎,可見2012年談判路漫漫,張力緊兮兮。

分类 UNFCCC谈判进程, 气候变化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