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宗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总人口为7762286人。
彝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 。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彝族人民更为伟大的是创造了可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有关专家考证,此历法渊源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届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 “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人生活中的地位很高,他们承担着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又和彝族人生活息息相关。
毕摩文化是一种宗教的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的条件已经不具备(如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在人类社会捕发达、自然科学知识不先进、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人类自身所受灾难深重,其中既有自然灾害,也有人为压迫、剥削,且受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现在,政府大力宣传毕摩文化,是出于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笔者于2006年7-8月间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侯地区进行调查。瓦侯地区地处凉山腹地,交通极为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其管辖区内有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瓦侯地区是彝族传统的聚居区之一,辖龙窝、若哈、树窝3个乡,15个村,56个组,共1072户,4961人。其中彝族4921人,汉族4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6人。瓦侯地区的彝族人由于同外界接触少,更好的保留着彝族传统的生活习俗以及宗教文化。
调查期间,笔者通过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认识了当地最有名望的老毕摩,多次对这位毕摩进行访谈,并全程跟随这位毕摩在为一户人家的女主人进行祈福祛病的法事。
毕摩是家族传承的,非毕摩家族人员不能成为毕摩,原因在于其他人认为其不是正统的毕摩传人,不相信他的法力。毕摩的日常行为与常人无异,在瓦候地区的毕摩没有脱离生产劳动。
毕摩做法时是开放的,外来人员如邻居或外族人等可以参与(除驱鬼等不吉祥的法事)。家人、外来人员可以在毕摩做法过程中随意与之交谈,其他人也可互相交谈、说笑。做法事的主人欢迎客人的到来,认为人越多越好。毕摩的每一种做法程序基本固定,一般彝族人都了解,但必须由毕摩亲自实施,或由毕摩指导其家人来执行。家人在执行毕摩法事程序时不是十分严格,有些随意,他们在意该行为的有无,并不在意严格的程序行为。一般较大的法事中会杀牲畜,按法事由大到小依次为牛、羊、猪、鸡、无等,在瓦候地区一般人家做法事多杀羊,一般在法事的后期杀羊,杀羊时从羊的腹部割一条羊皮,放在火中烧,将羊毛除掉,做法器用,其余肉则放入锅中煮,待煮熟后,先敬毕摩,自己再吃。羊头、羊腿及羊皮,羊的内脏如心、肝、肺等送给毕摩。做法完毕,主人给毕摩一些钱作为报酬,毕摩会推辞,但最后一般碍于主人的情面会收下。
毕摩自身携带的法器多为稀有野生动植物制作,主要有:(1)乌托,由杉木、铃铛、鹰爪制作,一般做招魂用;(2)切赫,用鹿角制作,祖辈流传,起护身符作用;(3)优褐,由羊角制作,做驱鬼用;(4)乌尼指,用野猪牙制作,驱鬼用;(5)麂子各,用麂子骨骼制作,驱鬼用;(6)威额多,用野狼头骨制作,是最好的驱鬼法器;(7)切可,用黄铜制作,招神用;(8)以乞,用高山柳树皮制作(现在也用尼龙),用以装各种法器;(9)毕居,用黄铜制作的铃铛,作法时唤醒神灵和请神用;(10)勤克,用铜、竹或木做成的神扇,其上雕刻有鹰像或虎像,或涂上土漆,供毕摩在庄重场合戴在胳膊上,祈福、超度用;(11)维吐,用竹子制作的签筒,内装签条39根,签条头削尖的代表男,削平的代表女,作占卜用。另外,有的毕摩还有祖传的用老虎门牙、红豆杉制作的法器。毕摩所用法器多选用珍贵少见的野生动植物,其越稀有越具威力,如某一毕摩的优褐用的羊角据传是其祖先从一只生有两套内脏器官的羊身上取得,以示其独一无二。
毕摩做法过程中用到的动物一般为家养的牛、羊、猪、鸡,所用植物有:高山柳树、柳杉、青冈、水草、野核桃树、荞麦、蒿等,其选用的植物一般是在当地长势良好旺盛的物种,预示子孙兴旺发达,祈福时选用长在悬崖上的植物,因其没有被牲畜糟蹋过,纯洁无暇,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
毕摩的法器多是由珍稀动植物做成,势必对这些珍稀的物种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毕摩具有家族传承性,而毕摩法器亦多为祖辈传承,因为彝族人相信祖先用过的法器法力更为强大,因此,毕摩的法器的使用不会对现在的野生生物保护产生危害。毕摩在做法过程中使用的动植物均为当地常见、长势良好的物种,且用量不大,不会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危害。另一方面,由于做法事的需要,彝族人会特意的对某些地区、某些物种进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的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苏尼是彝族特有的一种同毕摩相似的原始信仰,苏尼和毕摩共同起源于同一个神话故事――玛苏拉杰。苏尼同毕摩两者之间不相矛盾冲突,二者相得益彰。苏尼是彝族社会中的巫师,其角色和所从事的宗教活动性质,与中国北方民族中的巫师–萨满有许多相似之处。苏尼职业是开放的,所有人不论家族、男女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苏尼。以前,苏尼多承担到家庭驱魔的工作,彝族人认为苏尼比毕摩拥有更高的法力。现在,很少有人请苏尼到家中驱魔,苏尼多在外游走,给人算命。
苏尼的主要法器有:(1)铃铛,黄铜制作;(2)鼓,用鹿皮制作;(3)鼓捶,红豆杉制作。另外,苏尼也采用了现代化的器具,如访问的苏尼11年前开始使用扑克牌给人算命,以前则靠敲鼓的声音预测。据苏尼说,使用扑克牌是受汉族人影响,为增加可信度。
调查期间,正值当地集市,一位苏尼恰好来到瓦侯,有一些人找她算命占卜。笔者对其进行了简短的访谈。其称,现在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科技也更加发达,彝族人的文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相信算命占卜的彝族人依然很多。由于交通的日益发达,她可以到更多的地方,给更多的人算命,她曾经一天最多为70人算命。
彝族人死后实行天葬,即死后选择吉日,找一个地势开阔的山头,砍一棵长势良好的杉木、桦木或槭木,垒成九层(女性为七层),将尸体放置其上,实施火葬。这一天,死者的族人及亲朋好友、邻居以及儿女的朋友、邻居都会参加葬礼,有时,参加葬礼的人超过千人。
彝族祖先是游牧民族,现在牧业仍然是当地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狩猎曾经是彝族人的重要生活来源,但彝族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许多禁忌,如他们会上山打猎,但不会捕猎来到自己房屋周围的动物;若他们上山打猎最先遇到狼或遇到耳朵带有叉的野猪,则认为不吉利,便返回家。彝族人不吃狗、马、蛇、蛙、兔等,不伤害大熊猫。彝族人特别忌讳槭树,一般都不会折伤枝叶,甚至小孩不能看。彝族人将一些树种看做“神树”,在日常行为活动中为有意识的不以破坏并加以保护。调查期间,曾听到这样一件事,当地长有一棵十分高大的银杏树,有一人看到其材质上佳,欲砍伐作为建材,之前许多老人劝说他不要去砍,否则会受到上天的报应。此人不信,强行去砍伐,刚砍了几斧,便感觉浑身不舒适,随即停止砍伐。等回到家后,病情进一步加重,且屡次求医无效,不久便去世了。此后,再也没有人打算砍伐那棵树,而那棵树得以保存下来。
彝族的传统宗教活动中使用到多种动植物,但数量较少,总体说来不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而宗教文化中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则在更大程度上约束、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