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来保护

By admin - 时间: 星期三, 四月 9, 2008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案例一:口弦琴艺术的保护

口弦琴是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口弦琴是一种簧片乐器,其不仅要靠着空气的振动来发音,同时还须用手指拨动簧片,再用口形的开合动作,并借用口风的作用配合发出乐音。赫哲族的口弦琴,用四棱细铁条搣成,钢丝做舌簧,构造分琴鞘与簧片两部分。琴有大、中、小之分,型号越大、声音越低、越浑厚。演奏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虚含在口中,然后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拨动小柄,用小柄牵动簧片条振动而发音。音量很小,即使在很安静的场合中演奏,也只能使几个人听到。

目前,在赫哲族中仅有很少几个人能吹奏口弦琴,吴奇是赫哲族口弦琴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调查中,访问到了赫哲族口弦琴艺术传承人吴奇,听他吹奏了几曲小调。吴奇称,口弦琴是一种即兴的演奏,并没有特定的曲调。口弦琴用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情,一般是舒缓、轻快的。吴奇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了口弦琴艺术,其所用的口弦琴以有上百年历史。吴奇称其父亲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日本表演口弦琴,曾经有人说要出2万人民币购买他的口弦琴,他不舍得卖。后来,在国内也曾经有人高价向吴奇购买其拥有的口弦琴,但他没有卖。

虽然吴奇是政府确认的赫哲族口弦琴艺术传承人,但地方政府给于的补助不足以维持他的生活需求。吴奇在传承口弦琴的同时,必须为自己的生计考虑。这无疑是对几近消亡的口弦琴文化的最大威胁。目前,吴奇正在申请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审定委员会确定的赫哲族文化传承人,若申请成功,则每年可获得一定数目的补助,以传承口弦琴。

案例二:最后的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近代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的设计与建筑均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他们把土基墙砌得笔直整齐,把屋架搭得稳当结实,把屋顶铺得滴水不漏,使座座“蘑菇房”玲珑美观,独树一帜。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会暖融融的;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里面却十分凉爽。因此,哈尼人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哈尼人的冲击特别大。哈尼人引以为豪的“蘑菇房”正在迅速的被砖瓦房取代,曾经散布在苍茫的哀牢山中的朵朵“蘑菇”已经不复存在。目前,唯一保存的“蘑菇房”在元阳县的箐口哈尼族民俗村。这得益于箐口村的旅游开发。为了更多的吸引游客,就必须更多的保存哈尼人的特色。旅游部门规定村民新建房屋时必须将屋顶用茅草做成蘑菇型,并给与每户500元补助。政府部门的强制性的命令,以及适当的经济补贴,才使得哈尼人时代居住的“蘑菇房”得以幸存。

以上两个案例表明,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外来力量的介入是必要的,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保护、规划、干预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相关部门应适时适地地提出各种保护措施,引导民众,切实将丰富绚丽的传统文化传承。

分类 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 知识产权与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