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传统稻种丧失之痛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据考证,7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稻作。目前,水稻已成为世界上主要栽培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而世居西南山地的哈尼族,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蔚为壮观的梯田,并将水稻引上了云雾缭绕的高山。历史记载证明,哈尼族开垦梯田的历史超过了1300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哈尼人选育出大量的适于当地环境的优良稻种,尤其是能在海拔1800米以上耕种的稻种。
笔者与2007年6月份赴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进行调查,期间对当地哈尼族水稻稻种耕作的现状进行了入户访谈式的问卷调查,同时访谈了熟悉哈尼传统、地区历史的学者与民间人士。
问卷调查涉及到箐口村、大鱼塘村、全福庄、黄草岭村四个村子,梯田海拔高度范围从1200米左右到1800米以上,共入户访谈95户较有典型性农户。
调查发现,上述四个村庄的哈尼人近些年耕种的传统稻种有:小谷米、观音谷、月亮谷、曼张谷、干谷、龙光谷、山区谷、龙夹谷、早谷、花斑谷、花谷、倒谷、红脚老梗、白脚老梗、冷水糯谷、红糯谷、黑糯谷、红毛糯、长毛糯、曼车红糯、红糯糯新、爱者车、车夹、鸟多车、曼车、龙格车、龙光车、干幕打车、车然等29个稻种;耕种的杂交稻种有:杂合稻、稻里香、楚梗12号、楚梗17号、楚梗18号、合系12号、合系41号、建水谷、杂交矮种等9个稻种。而箐口村目前种植的传统品种有:小谷米、观音谷、红脚老梗、白脚老梗、冷水糯谷、红糯谷、花斑谷、早谷、长毛糯等10种;杂交稻种有:杂谷稻、稻里香、楚梗12号、楚梗17号、合系41号、建水谷等6种。在海拔较高的黄草岭村,仅种植有曼车和红毛糯两种稻种。
资料显示,绿色和平组织2005年7月在元阳县召开的以“寻找大米出路”为主题的会议时,在红河和元阳两县共收集到87种传统稻种,其中元阳县38种。而据当地民间文学家卢朝贵、哈尼学会研究员黄绍文以及其他人员称,1995年曾有一个叫垃提克的法国人在本地搜集了100余种传统稻种并带出国外。
通过数据比较,可知近几年来哈尼族传统稻种的耕种数量明显呈下滑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1、政府大力推广杂交稻品种,杂交稻品种凭借其矮杆、抗倒伏、高产等优势占据了一部分低海拔、高肥力稻田;2、劳动力输出,随着大量的年轻的哈尼人外出务工,可以用来耕作梯田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导致对梯田的维护、修整、管理水平与力度下降,荒芜的梯田面积在逐渐增多;3、集约型农业模式对传统稻作方式的冲击,高产、高效的集约型农业模式促使哈尼人减少耕作的稻种数量以降低劳动力,同时化肥的使用对高杆的传统稻种抗倒伏能力下降;等等。
哈尼传统稻种的丧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历经上千年的演化,哈尼梯田已经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子生态系统、村寨子生态系统、梯田子生态系统以及河流子生态系统,并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正常的能量流通、物质循环、信息交换等生态功能。梯田子生态系统无疑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主体,而水稻则是梯田子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稻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昆虫、大型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群系以及杂草的多样性。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传统稻种适应环境,形成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保持了系统的平衡。传统稻种的丧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水稻品种的单一化,其降低了梯田的生物多样性、减弱了抗害虫能力、抗干扰能力,导致生态安全问题。2007年5月份,该地区首次大规模爆发稻飞虱虫害,致使原本几乎不施农药的哈尼梯田大量喷洒农药,而未及时喷洒农药的稻田普遍减产50%以上乃至几近绝产。这无疑是对传统稻种多样性丧失敲响了刺耳的警钟。
哈尼传统稻种蕴含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可以说哈尼梯田就是一个天然的种质资源库。尤其是能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传统稻种–曼车,当地居民称,他们曾经试种多种哈尼传统稻种以及外来杂交品种,但都不能良好生长,只有种植曼车才能有好的收成。由此推测,曼车品种必定存在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基因,如果能用之来改良其他品系,则有望在全国其他高海拔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目前,稻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逐渐凸显的全球粮食危机之一就是大米短缺,而且许多大米出口国已经限制、减少大米的出口。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寻求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前提是要有优良的稻种。水稻新品种的来源有两种,一是杂交,二是转基因。但无论哪一种方式,优良的遗传资源—基因都是必需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尼传统稻种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正因为我们现在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术革新,所以我们必须为了以后的发展而保护知识”。目前我们还没有挖掘出哈尼传统稻种蕴含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先将其保护好,以利于将来的研究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