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危机警告

By admin - 时间: 星期一, 三月 27, 2006

作者:许国平

因美元的大幅跌落而导致一场新的全球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发生,其影响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为了防止这种事件发生,应由主要的金融经济体采取先发制人的集体措施,同时应建立贷款协助机制,帮助受出口减少或利率提高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信息在上周由G24的理事艾里尔·贝拉(Ariel Buira)提出。G24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运作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机构。

贝拉还是前世界银行墨西哥执行董事,他警告说如果因美国贸易赤字增长导致美元的大副下跌而引发界经济衰退,其影响将具有破坏性。

他与新学院大学的马丁·艾伯利斯(Martin Abeles) 联合纂写的报告提交给了3月16-17日在日内瓦召开的G24技术小组会议。

其他一些发言人也指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正面临着信心危机,其面临的最严重威胁就是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受其政策影响而不再执迷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减少对该机构贷款的依赖性,而相应地转向了为发展中国家融资的基金组织。

贝拉和艾伯利斯分析了通过减少资本流动,增加利率,降低出口价格等引发的美元危机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

报告对于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所累积的威胁提出了警告。美国往来帐户赤字在2005年扩大到了GDP的6.5%,预计到2006年会增加到7%,未来5年则可能增加到10%;而同时2005年中国和日本的往来帐户却出现盈余。

将美元资产投资突然重新分配,或者甚至只是逐渐减少对美元作为外汇储备的要求都可能会蒙受很大的损失,因为这些资产的价值减少,而美元的利率上升,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减慢和世界经济活动的减少。

这反过来又会引发保护主义和竞争性贬值。发展中国家将会因提高利率和商品价格的下降及制造品出口的减少而受到伤害。

作者们还指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应对促进国际金融稳定负责,其未能负起责任应加以严肃考虑。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到2004年底,世界其他国家拥有的美国资产为1.25千亿元,而美国拥有世界其他国家的资产为1千亿元,这样使得美国的国际净投资为负2.5万亿元。

到目前为止,对美元资产的需求滋长了美国往来帐户赤字的增加,但是目前美元的强势只是一些临时因素所致。如果国外投资者担心美元会贬值,那么利率则会上升。美国房地产的泡沫终究是会破灭,住房消费随之减少,利率上升带来的经济紧缩将变得更糟糕。

作者们还指出,“美元资产吸引力突然减少带来的损失并不一定意味着削弱美元。所有的必然是其他国家继续购买美元资产的意愿滞后于美国借入资金来解决赤字的贪得无厌的要求。

这是很可能出现的,因为有赢余的存款国都希望投资多样化(中国和石油输出过国家组织已经暗示其准备这样做)。

美国利率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引发很多发展中国家公共金融的威胁,而这将因潜在的利率增加扩大而复杂化。这将使服务现有变化利率债务的成本增加,使新债务的利率增加。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估计,发达国家的利率增加到与2004年底水平相比的3%个点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增长的债务偿还中花费GDP的1.5%。

根据世界银行的说法,美国利率增加2%将使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减少1%。如果利率增长扩散,经济减慢将变得更糟糕,2005年又另外减少了2%,2006年将另外减少4.5%。

另一个负面影响将是贸易方面的,尤其是商品价格的下降。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的需求下降的影响是最另人担忧的,因为这将影响这些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需求。尤其是中国现在是非洲、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市场。

美元贬值的负担很可能会降到使用流动汇率机制的国家,主要是欧洲、拉美和非洲。亚洲受到的影响包括出口减少,而亚洲的减速将对拉美和非洲带来影响,因为对其商品的需求和价格都将会下降。

作者们建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采取先发制人的态度和协作的方法来解决全球的不平衡。基金应该组织就政策选择进行的讨论,减少主要国家采取一致的行动。

同时,基金还应做好准备,向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支持,以便经济紧缩不会进一步加深。

他们还提议采取反周期的协助来帮助受突然出口减少和外债利率增加影响的发展中国家。

德维什·卡帕(Devesh Kapur)和理查德·韦布(Richard Webb)的另一份报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以外的世界”则提到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快速丧失自己的重要性和合法性,正受到认同危机的威胁,利益受到亏损。韦布是秘鲁前中央储备银行的主管人员。

对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资源的需求正处在历史最低,借款者都在匆忙预付他们的贷款。这个组织的重要性正在快速减弱,因为很多国家都在从私营市场借款,或者增加其外汇储备(这样他们不需要借款),他们还发展地区安排,比如中亚之间的地区交换协议,以便对抗波动的袭击,并为本地的货币债券建立地区市场。

分类 金融与发展, 金融危机和应对政策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