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地区生态思想问题探究

By admin - 时间: 星期一, 十二月 5, 2011

温晓菁 中央民族大学

1.概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地人民的生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目前已有不少前人总结了该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态习惯法和生态思想,本文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和访谈,探究该地区的生态文明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生态文明的发展提出参考性 建议,以期维护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地区的一朵奇葩,风景秀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汇聚了许多质朴的原生态少数民族—苗族、侗族、水族。生态思想代代相传,朴素的生态思想体现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各处。无论是在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还是在其他方面,如季节性捕鱼、退耕还林、砍树罚款等。以森林覆盖率为例,2009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森林覆盖率就达62.2%,而同期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贵州为39.93%。环境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在贵州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好生态思想,应用到发展当中,与时俱进,是促进黔东南乃至贵州地区和谐发展的关键。

2.选点考察

笔者选取四个村落:雷山县乌东村、南花村和从江县增冲村、丙梅二村丙妹镇进行访谈调查。

3.访谈分析

3.1黔东南的生产生活中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生活方面:在黔东南一些苗寨,每当有孩子出生,长辈或亲人都要上山为孩子种几十、上百株杉树,让孩子与树木一同成长,待孩子长大成人后,杉树也长大成材。这种营造儿孙林的习俗一定程度上使苗族人口的增长与生态的平衡得到协调发展。

黔东南的乡规民约有效地保护了森林:禁止上封山区砍柴,如被抓获所砍柴在15公斤以上,罚“四个100”,即100元钱、100斤肉、100斤酒、100斤大米。此外还有一些惩罚手段如罚承认错误、游街、罚充当护林员直至抓人替代为止等。

生产方面:“稻田养鱼”是该地区最富有生态思想的应用之一,是贵州地区最合适的生产方式:它节省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一位村民告诉笔者,我们选择这样的方式,还因为田中的鱼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黔东南的生产土地不足及经济有限,使得人民不得不选择这样的方式。并且作为生态生产的典范沿用至今。

现在水族农民虽然也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其成本高和有污染是明显的弊端。为了增加和多使用农家肥,水族农民仍普遍采取牛踩肥的办法来积肥。他们在耕牛休闲的时候,将其圈养,把牛吃剩下的青草垫在圈内,适时加入垫圈土,让牛把粪尿和草土踩混在一起,沤成肥料。

水族的“药石闹鱼”法与现代工业化学药品不同,,在保护鱼类与捕鱼之间,更显科学,是一种有生态意义的捕鱼方法,同时也体现了鱼在水族人民心中重要的地位和生态环保意识。

对待动植物和环境方面:黔东南苗族的一些习俗禁忌体现了对动物的关爱,有些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如黔东南苗族中“禁止捕杀到家筑窝的燕子”的习俗直接体现了苗族群众对鸟类的保护。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习惯性的东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因为毕竟这些规范与他们祖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2面临的问题

①人口

黔东南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比较好,但仍有部分孩子超生现象。在极其有限的土地上孕育了超负荷的人口,加之自然灾害的时常发生,使得本来就不充裕的粮食等更加紧张,且房屋建设加剧林子的毁坏,这无疑给本来不够发达的黔东南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困扰。而生子植树的传统已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林业生长的周期远大于人们索取的时间。

②生态发展方式并非源于对环境保护的认知

黔东南的人民认为万物有灵,在黔东南的村寨里,普遍存在“圣树”。所谓“圣树”,即不能被砍伐使用的,需要人们保护和敬仰的林子。这无疑是对林业的一种保护,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思想是源于古时候留下来的对鬼神动植物等的膜拜、祭奠和依赖,是信仰的表现。不少村民认为杀死蛇的人将会受到蛇的灵魂所缠扰,或者被没有杀死而有幸存活的蛇找到并报复,却也侧面反映出人民一些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封建思想,而非生态意义上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而村中的集体林不能被砍伐,也是受到政策的束缚,而非公众的意愿,若没有政策的导向和监督,在发展的强力鞭策下,林业的保护仅靠自觉和生态意愿恐怕不足以达到效果。

③对“生态”的理解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于“生态”这个词汇还是有些模棱两可。当问及村落规划建设有关生态环保的问题时,人们的回答表述出了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仅限于垃圾的正确处理、卫生状况和水污染。事实上,生态的意义不止于此,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应当是重要的因素。加深公民对生态的全面理解和普及刻不容缓。

④偏重经济建设

访谈中,人们的最高关注点集中于修公路和危房改造上,也是村民积极性最高的两项任务。虽然生活逐渐迈入现代化,百姓却不愿改变木制房屋的习惯,这势必会加重林业的负担。如何在保护传统知识和与现代接轨的征程中达到共识,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⑤保护区建设

近几年黔东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如雷公山保护区,开始得到国家的重视,相关部门在保护、建设方面付出很多努力。但该地区的保护区发展滞后。如其相关勘测仪器不完备,有的在08年受到自然灾害之后毁坏,至今未重新利用;人民对保护区的了解不全面,保护区防火监测、扑火通讯设备缺乏,野外巡护交通车辆、动物救护等保护设施不健全等。我们期待一个科技投入更高、人员设施更加完备、发展更为多元化且和谐的生态保护区。

4.结语

目前该地区的人民极大的发展生产的热情,迫切需求改善生活的欲望,也给唯一财政来源的政府更多的压力。人民渴望迅速在脱贫的政策下找到出路,但如果忽视了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也会遇到瓶颈。很多地区都遭遇过相似的经历,贵州作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起步较晚的地区,面对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应当提前关注生态的价值和作用。

作为贵州最有特色的民族地区,这里的人民祖祖辈辈用智慧创造了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何将生态思想延续至今,探究其本源,让生态思想同黔东南高速发展的经济相吻合,使民俗与现代生态思想更好的融合,是黔东南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关键,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好更周全的铺垫。

分类 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 知识产权与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 •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