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 分类
乐观看待一个打击生物剽窃的新条约
文章来源: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UNS #6888 dated 22 March 2010
作者:Chee Yoke Ling
翻译:戴蓉
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治力量催生一个新的联合国条约,承诺打击生物剽窃,并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公平和公正分享由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使用而产生的惠益。
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知识的政策框架研究
资料来源:http://www.pmg.org.za
编译:杨京彪
为了重视、理解、综合与提高南非拥有的传统知识资源财富,经过南非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传统知识体系(IKS)政策于2004年11月获得通过并作为该国的一项指导方针。该政策明确了如下行动:保护传统知识以及知识持有人,反对掠夺。政策同时规定确保社区得到公正与持久的重视以及利用传统知识获得适当的财政收益。
获取和恵益分享草案进展
文章来源:Published in SUNS #6817 dated 18 November 2009
作者:Chee Yoke Ling
翻译:戴蓉
1项新国际协定的前景令人鼓舞,此项协定是为了防止生物剽窃和确保公平和公正地分享使用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的传统知识得到的利益。
哈尼梯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调查–以箐口村和大鱼塘村为对比例证
作者:杨京彪
本次调研将以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为主题,调查和评估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并结合调查资料以及生态规划的理论知识对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制定规划,为当地政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本次调研选择临近的箐口村与大鱼塘村为调查点,箐口村为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民俗村,其村民可以直接从旅游开发中获益,而大鱼塘村则不能直接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植物条约简介
原 文:The Plant Treaty and Farmers’ Rights: Implementation Issues for South Asia
作 者:Andersen, Regine and Tone Winge
摘 录:戴 蓉
来 源:South Asia Watch on Trade, Economics & Environment (SAWTEE)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1年通过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这里简称植物条约,此条约于2004年生效,是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专门涵盖关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后称为作物遗传资源)管理的条约。此植物条约有120个缔约方,包括承诺提供粮食的国家。
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与惠益分享相关条款摘录
作 者:FAO
摘 录:戴 蓉
文章来源: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
本《条约》的宗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相一致,即为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而保存并可持续地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这些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哈尼族习惯法对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探析
作者:杨京彪
哈尼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社区内部形成了村规民约,或者称之为习惯法。由于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其习惯法以口头规定形式存在于哈尼人的观念中,并引导着哈尼人的行为。
传统知识及相关生物资源惠益分享与文献化研讨会
作者:杨京彪
2009年9月4-5日,传统知识及相关生物资源惠益分享与文献化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此次研讨会以环境保护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办公室为指导单位,由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第三世界网络(TWN)协办。
针对传统知识的政府策略
来源:GRAIN and Kalpavriksh
翻译 杨京彪
制订、修改和实施针对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的国家法律是政府所能采取的最有效行动。制订国家法律的驱动力来自于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遗传资源的商品化以及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的扩大化是亚洲地区的大致趋势。这个趋势明显倾向于采用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类型的法律,而这类法律很少承认和补偿农民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创新。在这种变化的影响评估被深入探讨之前,有关方面已经采取措施希望能减缓这种趋势,但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正在努力推动法律修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的传统知识。
瑶寨粮仓—白裤瑶的创举
作者:杨京彪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从事山地农业。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区。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2637421,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