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 分类

哈尼族传统稻种丧失之痛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一, 六月 9, 2008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据考证,7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原始稻作。目前,水稻已成为世界上主要栽培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而世居西南山地的哈尼族,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蔚为壮观的梯田,并将水稻引上了云雾缭绕的高山。历史记载证明,哈尼族开垦梯田的历史超过了1300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哈尼人选育出大量的适于当地环境的优良稻种,尤其是能在海拔1800米以上耕种的稻种。

摩梭文化保护下的泸沽湖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一, 六月 9, 2008

作者: 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在四川省与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的民族—摩梭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保留母系大家庭、实行走婚制的民族。现在的摩梭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宁蒗县、四川省盐源县,丽江、永胜、华坪、维西、盐边、冕宁和西昌等市县有摩梭人散居,总人口大约为四万人。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

贵州省起草中国首部抵御“生物海盗”的法律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一, 六月 9, 2008

来源:《科学》
作者:石磊(Richard Stone)(《科学》杂志亚洲分社主编)
翻译:成文娟
审校:龙宇晓(中国本土知识与文化产权研究所 教授)

中国,贵阳——两年前,中国的一家公司想成为大赢家,试图将香禾糯开发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而香禾糯却是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侗族人民在他们的梯田里世世代代栽培选育出来的水稻品系,在种植过程中从不使用化学杀虫剂和化肥。这件事成了一个成功创业故事的开端——特别是对侗族人而言。省里的一些法律专家介入其中,帮助侗族人将这种珍贵的有机水稻品系注册商标,促使那些想开发香禾糯的企业和侗族人进行协商,返还一定比例的利润给侗族人。

三江平原地区鱼类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五, 四月 11, 2008

作者:杨京彪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古老民族之一。赫哲族先民长期生息在三江流域,其族源与“女真”有密切关系,据考赫哲族人为女真一支的后裔。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用狗拉雪撬的少数民族,曾被史料称为“鱼皮部”、“使犬部”。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来保护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三, 四月 9, 2008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口弦琴艺术的保护和最后的蘑菇房。

IPR申请中的来源披露(DRs):遗传资源使用国与提供国的做法与观点—现有立法与实施经验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三, 四月 9, 2008

来源:英国皇家事务研究所 能源、环境与发展项目
2006年5月知识产权法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IPDEV)
翻译:成文娟

本文节选自2006年IPDEV的项目报告,该项目旨在评价目前已有的专利申请来源披露(DRs)的国家机制的有效性、可行性和被接受的情况;评估在欧盟内部协调这些措施的前景。并在回顾已有披露立法以及国家和地区的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选取欧盟国家和一些作为遗传资源提供国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进行分析。

大多数WTO成员国如今开始支持来源披露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日, 三月 9, 2008

来源: Third World Network
First published in South-North Development Monitor-SUNS #6436 Monday 17
作者: Martin Khor
翻译:成文娟

大多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国开始支持修改WTO《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提议,从而在协定中要求与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相关的专利申请时必须进行来源披露。

专利、强制许可和药品获取——近期经验谈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一, 二月 11, 2008

作者:Martin Khor
来源:第三世界网络
翻译:成佳

药品获取,作为人类享有的卫生服务权力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的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尤其是药品价格受到专利的影响。自从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以后,医药专利已经越来越普遍。此项协议强制WTO成员国在其有关产品的专利制度中加入药品专利这一项。

彝族传统宗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三, 二月 6, 2008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总人口为7762286人。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自我保护

By admin - 最后更新: 星期三, 二月 6, 2008

作者:杨京彪 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改革、文化变迁十分剧烈,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突出。由于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实质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弱势地位,自己的传统文化受到外界的强烈冲击,文化变迁诸如文化融合、同化现象极为普遍。同时,由于少数民族缺乏必要的知情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同时受经济现状的制约,其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知识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丧失。现在,人们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更为关注,各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但采取的方式则多为外来干预的形式,没有将当地的少数民族作为主体,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Pages: 上一页 1 2 3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